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北京 传统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那些儿时着迷的玩意儿

        作者:范思翔(摄影王国祺)2018-02-22 01:11:14 来源:北京日报
        那些儿时着迷的玩意儿

        说起兔儿爷、花灯、面塑、鬃人、毛猴等这些民间玩具,有不少老北京人印象深刻。它们不仅是北京民间传统的绝活儿,还可以给佳节增添喜庆。伴随时代变迁,许多妙趣横生的玩意儿成为珍贵的手工艺品进驻博物馆藏。北京传统手工艺术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座典藏传承民间工艺的宝库,鉴赏精致手工藏品,温故旧日节日民俗。

        摆脱节令束缚的风筝兔儿爷们

        大红灯笼、红底金字的馆名牌匾、鎏金铜钉的朱漆大门……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仿佛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曾经。北京传统手工艺术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北京玩具协会提供的,以传统民间玩具为主,涉及鬃人、面人、泥人、风筝、脸谱、内画鼻烟壶、花灯、毛猴、剪纸、风车、堆绣、益智玩具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类,其中不乏“鬃人白”白大成、“面人郎”郎志丽、“风筝哈”哈亦琦、“脸谱杨”杨玉栋、“小灯张”张双志、“京派内画鼻烟壶国家级第四代传人”谢珊珊等多位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

        步入一号馆工艺雕塑类作品展厅,泥塑、面塑、豆塑、陶塑、蛋雕等小玩意儿众多。馆长张彤说,除了北京以外,陕西凤翔、河南浚县也是著名的泥塑产地。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王连海回忆:“以往过年时,北京庙会上很多品类的玩具实际来自近郊区县及河北白沟镇,特别是泥玩具,我小时候就碰见过。”比如,白沟镇小谢村盛产的陶模子就曾风靡北京的各大庙会,辘轳把村则专出泥公鸡,南刘庄和北刘庄的胡大学和张冬学擅长做泥人。

        北京泥玩具名家众多,韩增启、韩宝才、双起翔、林爱幸等都是泥人大家。其中,韩氏泥人的形式继承了老北京泥人的传统,体现着炉火纯青的北京民间泥人特色。韩增启的《娶亲图》由近百个小泥人组成,包括车马、执事、花轿、送亲队伍等,寸余高的泥人着上颜色、附上道具,长长一溜儿尤为壮观。泥娃娃还有吉祥喜庆的寓意,造型极多,吉庆有余、童男童女、福字娃娃、生肖娃娃等,春节期间尤为应景。

        除了泥人,春节前夕白沟镇大批量生产的老头花、大风车等也都会运往北京的东岳庙、厂甸等地贩卖。“所以,我小时候过年逛厂甸所看见的玩具大都来自白沟镇,当然那会儿我并不知道。”王连海回忆:“当年的大风车是用高粱杆儿做的,现插现卖,还比较粗糙,一毛钱一个风轮,你要几个轮就给几毛钱。”风车是厂甸庙会的标志性玩具。“北京的大风车带小鼓,旋转时还能发声呢!”王连海比划着说,风轮转动时轴上的拨片拨动鼓槌击鼓“嘭嘭嘭”作响,声色俱佳。“买一个风车挂在屋檐下就可以听它‘唱歌’,小孩子拿着它跑,声音很清脆,大老远你就知道在哪儿了。”

        在清代,风筝已经相当普及,放风筝也有“放晦气”之俗。提起北京的风筝,就不能不说“风筝哈”,作为以家族姓氏誉名的北京风筝流派,自创建至今有160余年的历史,其所制风筝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极高,对北京乃至全国风筝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连梅兰芳先生当年都找哈家定制过风筝。走进大师作品馆,一只巨大的风筝格外显眼。“这就是哈氏风筝。”张彤介绍,哈氏风筝的最大特征便是体量大,创始人是哈国梁,其子哈长英继承父业开创出“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新型结构,区别于普通风筝的膀尖后弯,后心突出。这使得风力增强时,哈氏风筝仍趋于稳定,这种大胆设计成为哈氏风筝的突出特色。

        泥人也好,风车、风筝也罢,这些农历春节前后上市的玩意儿均属传统意义上节令玩具。王连海解释,节令玩具起源于民俗,但它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民俗。“比如古代只有清明踏青时才会放风筝,后世逐渐演变,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不受节令约束,还成为了一种全民娱乐活动”。民间玩具与民俗之间的联系既广泛又复杂,两者不断交融渗透。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玩具的基本功能渐渐由人们的成长玩伴摇身变为传统工艺品,玩具价值让位于艺术品价值。以兔儿爷为例,作为北京中秋节的标志,兔儿爷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对月神的祭拜传统,是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供奉之后便成为儿童的玩具。“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也形象地说明作为泥制品,兔儿爷难能保存到第二年,节令属性明显。而今,伴随功能属性转变,工艺美术价值日渐凸显——兔儿爷成为了北京特色旅游工艺品和收藏品,而且也早已不是中秋节特有的时令玩具。

        玩具不只属于孩子

        提到玩具,不少人认为它只是儿童专属品,其实不然。民间玩具益智、竞技、娱乐等功能所带给整个人生的教化和启迪,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王连海介绍,按照实际功能,民间玩具可以划分为节令玩具、观赏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等类型。

        在大师作品馆中,悬挂着的各色彩灯让展厅颇具春节味道。作为春节期间,特别是元宵节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节令玩具,花灯常常用来装点烘托节日气氛。元宵的本意是“第一个夜晚”,实则为第一个月亮圆满的夜晚,借此祝福全年。元宵节也叫灯节,主要活动便是观灯,源自汉朝祭祀“太一”的仪式,历经千年传承,花灯种类不断增加。

        “北京地区流行一种吉利灯,这种灯因模仿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而得名。”王连海介绍,20世纪初,北京裱糊匠黄毓璋发明了这种灯。只见红色的“蒺藜”浑身20个三棱锥体,12个五角平面,宛如一个大刺球,一个个锥刺像灯体放射出的光芒。“因为‘蒺藜’与‘吉利’谐音,故名曰‘吉利灯’。这种灯在小时候算高级了,我们可都买不起,大多数人玩的是纸制的小红灯。”其中,给王连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脱胎小红灯”,又称“无骨小红灯”——纸泡,通体纸制,没有骨架。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原来,这无骨灯需要预先做出一件模具,将木头削成球形并切割成相互契合的5块,便于拆卸;接着便在模具表面抹肥皂水糊纸,晾干后用细棉线沿球面缠绕成网并刷漆,以增加纸张的强度;待其晾干再将模具逐个抽出。“我觉得这做法太聪明了!”王连海对民间艺人不吝赞美之词。

        展馆中的走马灯可谓花灯中最有趣的品种。走马灯历史悠久,宋代《观灯图》中已见走马灯,元代谢宗可有咏走马灯诗,又称“马骑灯”。走马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它的立柱。关键得让它转起来,诀窍是在立柱下面放一根钢针或者大头针。钢针下面是玻璃,这样可以减小它的摩擦力,受热上升的空气很容易就推动风轮旋转,纸人、纸马轮番出现,别有一番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玩具不少是北京特产,全国独有。在观赏类玩具中,鬃人、毛猴等就是典型代表,它们表现形式精美细腻,表现主题丰富多元,数量大、分布广。“锵锵锵!”只见张彤手握一只木棍连续敲击铜茶盘边沿,身着红黄两色鲜艳戏服的鬃人立刻“活”了起来,在铜茶盘中央旋转移动,身体摇摆竟开始了抖空竹表演。“鬃人的关键在于底部的那一圈猪鬃,猪鬃有弹性呀,所以铜盘震动后,猪鬃也带着人转动。”王连海一语道破鬃人的机关。作家冰心就曾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描述她初次见到鬃人的惊喜。

        这些用泥、纸、秫秸秆、棉花等材料做成的戏装小鬃人,高约10厘米,两三个人物为一组放在铜盘上便可开始演戏。鬃人造像主要来自戏剧人物,诸如四大名著中的各色人物,当然也有一些民俗人物形象。使用昔日家家户户都有的铜茶盘来表演鬃人也是为了随时可以动手娱乐,同时茶盘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敲击的声响也与京剧舞台的锣鼓声相似,自然营造出热闹逼真的戏剧效果。

        鬃人展柜上方有一位戴着眼镜、正在表演京戏鬃人的老者照片,他便是鬃人大师白大成。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鬃人逐渐消亡,市面上几近绝迹。让北京鬃人重新振兴的人正是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人白大成。除了早期设计的《西游记》《仓平关》,白大成接连又创作出《八大锤》《美猴王》《钟馗嫁妹》《盗御马》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参展,更是应邀赴海外展览。白氏鬃人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鬃人基础上强化了表现力,白大成加大了鬃人体量,完善了鬃人的道具制作,同时创造出了鬃人的“腿脚”,为各种人物设计了一个踢腿动作,更显活灵活现。鬃人的发明,可谓极具想象力,它巧妙地利用猪鬃,让震动时产生的有限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形成了趣味效果,还有一些大红色舞狮造型的鬃狮在春节耍起来,颇有年味儿。

        同是源于晚清的毛猴,则是以辛夷和蝉蜕这两味中药黏合成猴子形,模仿人的各种动作姿态,佐以布景道具,构成种种北京民俗世象。毛猴最早在琉璃厂销售,后来遍及厂甸和各大庙会,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民间玩具。步入二号馆工艺雕塑、编织编结类作品展厅,只见展架上的一个个玻璃罩中,各种姿态的毛猴“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涮羊肉、拉洋车、卖茶汤、剃头挑子等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场景外,更有武松打虎、跳芭蕾的毛猴形象。这些展品边还有两大盒辛夷与蝉蜕原料,据介绍,馆内会不定期邀请手工艺前辈们来为中小学生教学制作毛猴,让民俗文化可见可感。

        在旁边的三号馆工艺美术品类展厅里,同属观赏类玩具的绒鸟,让人一下子便置身一片五彩斑斓鸟类世界。绒鸟是北京著名的民间玩具,用金属丝密绞真丝呈绒毛状,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和人物造型,色泽明丽,质感独特。瞧,这淡黄色的真丝绒毛构成的一个个毛茸茸小球,便是假花丛中的小绒鸟,还有两只未长成的小翅膀,极为生动。在绒鸟传人李桂英的绒鸟作品《凤穿牡丹》里,一只艳丽的凤伫立于怒放的牡丹花丛中,格外喜庆,绒鸟这种民间玩具也渐成高档的室内观赏品。

        春节期间,美食珍馐必不可少,面人正是由食品衍生出的观赏类民间玩具,有些面人至今仍然保留原始作用——能吃。面人又叫“江米人”,是用染成各种颜色的江米面捏塑形象,唐代的花色糕点已具备面塑特征。面人分为“竹签面人”和“匣装面人”两大类。竹签面人即在竹签上段裹上面,捏成面人,供儿童观赏把玩;匣装面人则把捏好的面人安置在托板上,可由多个形象组成,如戏剧场面、风俗场景等,上面再罩一个小玻璃匣子,故名。竹签面人以单个人物和动物最常见,孙悟空是面人里最常见的题材,据说面人艺人中没有不会做孙悟空的。随着时代变化,“北京奥运福娃”、情人节玫瑰等也与时俱进地成为面人新题材。匣装面人通常三五个人物一组,装在玻璃匣里,以供观赏。

        只听见对面展厅中传出“呼呼呼”的声响,张彤抖起了空竹。兼具音响玩具和健身玩具属性的空竹也是一件颇受民众喜爱的传统玩具,因其多在春节期间上市,故又属节令玩具。最早,北京的空竹在琉璃厂玩具货摊和各大庙会上均有出售,后来琉璃厂演变为春节大型节令庙会——厂甸庙会,各种民间玩具均汇聚于此,一时间,空竹、风筝、花灯、风车等玩具共同成为北京春节的重要标志。“空竹是老北京玩具,明代永乐年间一个漆盒中间的图案就是几个小孩在抖空竹。”王连海回忆,当年空竹自春节上市起,一整个春天都能听见抖空竹的声音。但天一暖和就安静了,因为黏合空竹的胶干裂了,当然现在都是化学黏合剂就没事儿了。

        除了空竹,在墙面的展示架上,华容道、九连环、鲁班锁、升官图等益智类玩具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七巧板想必不少人都不陌生。七巧板继承了宋代燕几图与明代蝶几图的基本原理,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薄板分截为7块,可拼排出多种图形。七巧板问世以来,不仅“世俗皆喜为之”,也传入了宫廷。清代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就曾仿制七巧板,斫木片若干,排成“六合同春”四个大字,作为新年玩具。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仍藏有清代七巧板。

        兔儿爷可以骑火箭

        在这个民间玩具的大家庭中,参观者不仅可以饱览手工艺前辈们的艺术结晶,更可以亲手制作体验。张彤介绍,由北京玩具协会挂牌成立的北京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正以馆藏资源为依托,逐渐打造成为周边中小学生的社会课堂。旨在向青少年普及最纯正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和中华文化。

        说起这些民间工艺的传承与未来,王连海认为,对民间玩具的最好保护方式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它们,单纯地为了保护而保护肯定行不通。我们的社会和民俗都在变化,这些玩具肯定也得变。“以前的风筝是纸糊的,现在是降落伞绸的;以前的风车玩两天就扔了,现在的风车可以拆装折叠……这些不可避免,也不应该回避。”

        王连海以兔儿爷为例解释道,我虽喜欢原汁原味的老兔儿爷,但现在的小孩儿不一定喜欢,呆头呆脑的小眼睛怎么讨人喜欢。你看胡鹏飞做的兔儿爷,眼睛水汪汪大得像卡通娃娃一样,特漂亮,卖得也特别好!同样,王连海也支持骑熊猫的新款兔儿爷。“不少老人跟我说,怎么能让兔儿爷骑熊猫,这不分明恶搞吗?”他却认为,国宝熊猫是中国的符号,极具时代特征,将这样的兔儿爷作为纪念品卖给中外游客,他们可能会更喜欢。“其实最早兔儿爷下面是莲花座,后来变成了骑老虎,因为老虎能够庇佑小孩儿的健康,再后来还有骑鹿、骑白象、骑狮子等,越来越多。想当初,第一个让兔儿爷骑老虎的人跟现在咱们让兔儿爷骑熊猫是一个理儿,肯定也有人反对,怎么能让兔子骑老虎呢?老虎不把兔子吃了?但现在看来这已经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传统。”王连海畅想道:“将来还得让兔儿爷骑咱们发射的嫦娥系列火箭呢!”在保持基本元素基础上的发展才能将艺术传承并且保护下来,一成不变肯定不行。“只要不失去传统的灵魂和元素,工艺品都应该革新和创新,我也鼓励这样的创新。”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6(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337(mb)